天博TB·体育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40个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来了!看有没有你所在的地区和学校入选!| 特别关注

2022-04-01


《2021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正式在2022年第3-4期《人民教育》上首发。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教育报刊社第5次发布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这次年度报告由4个子报告构成,分别为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分量十足。


本篇推送内容为2021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报告中精心筛选了2021年中国基础教育区域案例和学校案例各20个。想知道政策落实到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新鲜做法,赶紧收藏阅读吧!



111.jpg



区域案例


1.山东临沂:


以区域课程综合改革探索红色基因传承模式


山东省临沂市作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立足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深耕区域红色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构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立体化教育体系,让沂蒙精神在校园得以有效传承。


一是发挥国家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市教科研中心出台《关于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小学、初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意见》,实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相促进。二是市教育局和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发市域内地方课程。按照“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的思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进行沂蒙精神教育,开发了《沂蒙精神教育系列读本》。三是注重把沂蒙精神素材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如开发沂蒙山革命音乐课程、沂蒙文化名人课程等。四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开发系列沂蒙精神研学旅行课程,形成“一体两翼、五天课程、六项功能、七大要素、十项活动”的特色。


这一改革探索有效解决了青少年学生信仰缺失及知行合一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


2.山东潍坊:


夯实责任体系标本兼治加强“五项管理”


山东省潍坊市将“五项管理”作为关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小切口、大改革”,以系统思维开展综合治理。


一是落实党政领导责任。以党政名义部署“双减”专项督导,明确“五项管理”督导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履行发展教育职责评价的组成部分,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和评选教育先进县(市、区)的依据,并在《潍坊日报》进行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二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将“五项管理”内容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县(市、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评价指标。将“五项管理”20项内容、45条评价要素纳入督学清单,市、县两级每月一次开展督学责任区入校督导,市级采用“四不两直”方式进行抽查,县级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实行全覆盖督导。三是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推进手机管理向家庭教育延伸。推进睡眠管理向综合治理延伸,调整学校作息时间,增加学生午休时间;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网课平台整治,落实“三个到点中断”要求;引导家庭监督孩子养成规律作息习惯,保障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推进读物管理向加强德育延伸,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推进作业管理向科学育人延伸,加强作业校本教研,提高作业有效性。推进体质管理向校外活动延伸,在保证体育课开设、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之外,将学生体育锻炼延伸到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和家庭锻炼等领域。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3.上海:


双减“减”出了时间,充实了成长


作为教育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市打出“组合拳”,探索学习辅导、课后服务等创新举措,让“双减”政策红利惠及每个家庭和孩子。


停了学科类校外培训,孩子学习跟得上吗?上海用创新举措化解家长焦虑:加强学校主阵地建设,做强做优免费学习服务。2021年9月13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上,上海初二、初三学生可以通过“上海空中课堂”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与各学科的名师“面对面”,听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讲述课程难点解析,如有疑问可以在线提问。“空中课堂”晚上9点前结束,周末可以回看。截至2021年12月1日,“名师面对面”栏目累计收视观众已达354.3万人次。


线上有名师,线下有导师。2021年9月,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中小学全体教师分别与每个学生匹配,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并开展有效家校沟通。导师与学生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导师关注的不只是学业,更是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少学校结合“双减”政策落地,根据学生校内课后服务项目选择、拓展课程选修、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等情况,为学生精准匹配导师,激发学习动力。作业减量不减质,以减量倒逼质量,以作业撬动课堂,上海10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并通过专项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100%的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为全面育人拓出了新空间。


“双减”加课后服务,让家长和孩子开始习惯没有书面作业,“减”出来的时间由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和丰富的亲子活动充实。操场上运动助威声多了,教室里研讨声多了,校园里歌声多了,亲子间欢笑声多了,这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


4.杭州上城:


家校社协同的“双减”之路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强调家庭教育责任担当,进一步延伸社会服务的功能和范围,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见行见效。


上城区牢牢树立课程方案的“国家意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重视作业的管理研究,将学科作业改革作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牛鼻子”。打造“1+X”高品质“学后乐园”,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多元的课后服务需求。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首创“星级家长执照工程”,邀请专家依托数字化平台为0~15岁孩子家长推送专题学习课程。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区域教育资源,成立星级家长俱乐部,以“发展共同体”的形式为家长间的交流共享搭建平台。上城区还向社会提出了“每周一天家庭日”的号召,让家长在双休日至少抽出一天时间陪伴孩子。华东师范大学专项调研表明,92%以上家长认为通过星级家长执照学习提高了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学习动力、能力等不断提升,焦虑得到缓解,育儿理念、育儿知识、育儿行为提升效果明显。2021年,这一创新实践获评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同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达成社会减负共识,全力推进“双减”落地,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美好教育。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21期)


5.山东:


硬核监管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


在“双减”落地过程中,山东省通过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监管和风险管控,严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预收费监管面向山东省范围内审批登记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对象涵盖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培训方式涵盖线上和线下,培训内容涵盖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对预收费资金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资金流入、资金沉淀、资金划拨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在收费规范方面,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规定时长的费用。在退费规范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因自身原因不能履行合同,应提前一个月告知学员,并全额退还剩余费用。学员申请退费的,校外培训机构应按培训合同的退费约定立即启动退费程序,及时完成退费。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一个月收取费用;按课时收费的,续费不得早于本门科目剩余20课时,防止机构过早收费或诱导学员“囤课”。在银行托管方面,校外培训机构按要求在托管银行开设唯一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并与托管银行签订专用账户管理协议。校外培训预收费须全部进入专用账户,做到全部预收费“应托管、尽托管”。托管银行将校外培训机构专用账户中的资金拨付至结算账户,必须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实行“消拨同步”,有效保障学员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9日)


6.江苏南京:


打造课后服务3.0版


江苏省南京市“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工作经四年试点探索、四年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工作升级为3.0版,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常态化、优质化。


2021年,南京市以全面提高覆盖率和满意度为目标,实现“两覆盖”和“一保障”:100%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100%满足有服务需求学生;明确不少于500元/生/年的财政拨款要求,以及白天不低于80元/课时、晚自习不低于100元/课时的教师工作补助标准,为课后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力军,通过着力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多措并举丰富课后活动内容,持续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南京市被教育部确定为2021年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


7.四川井研:


课后服务的县级“转移支付”


四川省井研县课后服务所需经费采用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的模式解决,家长分担部分为每月120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费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额免费。井研县课后服务的经验以“总校+分校”模式运行,由教育局直属单位井研县青少年校外文体活动中心为总校,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各学校为分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总校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统筹城乡,统筹部分农村较大规模学校与边远、薄弱、小规模学校,将全县课后服务总收入的10%用于全县均衡。


井研县共有50所中小学校,其中少于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有7所,针对这些小规模学校,如果不统筹一些经费,可能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不足,教师的补贴收入也会与城区学校以及部分农村较大规模学校教师有非常大的差距,从而影响课后服务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7月10日)


8.常州钟楼:


掌握生态营造主动权发展素质教育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为了发展素质教育,选择了“用好‘督导考核’指挥棒、掌握‘生态营造’主动权”的策略,刚性制定联席会议制度,柔性实施各项机制。发展素质教育需要人、财、物等诸要素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就针对这些重点、难点、痛点而设定。如教师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学校资源配置联席会议制,教育督导评估联席会议制,文明城市建设“未成年人工作组”联席会议制等。这些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是教育局。钟楼区委、区政府给予教育部门一定的考核权,对相关教育职能部门有2-3分的评判权。这类考核有以下特征:一是考核内容分为“基础+发展”,既有符合办学规律的“规定动作”考核,也有根据各校发展素质教育规划目标制定的“创新动作”考核。二是在考核方式上分为“个体+集团”,即每所学校根据考核内容接受区教育局考核,同时制定集团化办学考核办法,每所学校都纳入集团化考核。三是在评价分类上分为大、中、小型学校,即按规模相对接近的学校分组,设定评优比例,进行相对公平的评价,给不同类型学校被肯定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不同类型尤其是小型学校的办学主动性、积极性,各学校均能铆足干劲你追我赶,又彼此尊重相互学习。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10期)


9.成都金牛:


以“关键行为”评价教师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开始了破除“五唯”、建立更能反映教师真实情况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他们力求不再抽象评价教师素质,不凭印象、感觉评价教师,不用“民主测评”对教师排队,而是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教师水平、态度和努力的“关键行为”,从行为角度评价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真实水平等,让评价的对象和材料都是具体、可感知、可描述的,从而让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他们选择的这些“关键行为”,有的来自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指南等文件,有的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一些提炼自一些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标准。经过两年的完善,克服了初期的“同质化”问题,2020年确立了一个涵盖126项指标的版本,包含性格测评、教师效能测评和教师专业行为测评三大板块。让教师评价从“重管理、重头衔、低效度与高利害”转向具有“诊断性、激励性、发展性、增值性与导向性”。


破除“五唯”并不难,难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金牛区“关键行为”评价是一个方向,但所确立的“关键行为”能否展现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何抓取“关键行为”都是难点,金牛区的探索价值也在于此。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月2日)


10.浙江台州:


质量监测成为教育内涵发展新生产力


为破解区域教育重学业质量轻非学业因素、重终端结果轻过程行为、重鉴定评估轻引领学习的评价难题,浙江省台州市以“教育监测”丈量“教育质量”,不断探索和优化监测评估方法与实施方案,构建监测、行政、督导“三位一体”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基于不做优劣评价、重在诊断问题、探寻改进策略的监测原则,台州建构了一套立足并讨论“问题”、关注并干预“过程”、导向并促进“改进”的教育测量评估方式,构建“5F模型”和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123”体系,聚焦学生素养、观照育人过程、导向管理效度、实现科学促改。同时,探索形成“监测探路—行政决策—督导跟进”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基于监测结果科学决策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新模式,把监测当作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新的生产力,不断优化区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品质提升。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22期)


11.湖南新田:


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从2020年起,新田县就率先在湖南省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向“小而美”“小而优”转变。新田县结合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坚持从最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出发,对教学点酌情优化、合并或暂停办学,一校一策。主要做法:一是解决学生上学路程变远不方便之忧。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开通校车。对原来在教学点就读的学生,小学四年级前予以帮扶。二是解决学生生活照顾之忧。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为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保育员。三是解决学生环境适应之忧。对每名分流到中心小学或完小的学生结对辅导,帮助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一系列举措,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赢得群众的支持。


优化提质改革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大提升了办学效益。一是盘活存量,节约了办学成本。每年减少支出804万元。同时盘活闲置资产,减少公办幼儿园建设投入。二是引入增量,提高了教育质量。保留教学点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通过实施“农村教学点→乡镇学校→网络联校”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三是增强力量,放大了社会效益。建设优质教学点、公办幼儿园、留守儿童之家,把村干部和“五老”聘为村小教学点留守儿童之家的辅导员,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加强了学生课后管理。“新田经验”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19日)


12.长春农安:


打造有情怀、有故事的温馨村小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是农业和教育大县。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335所。其中,乡镇中心学校76所,占比约22.7%;村小246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73.4%,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近年来,农安县优化发展路径,从投入标准、师资力量、情感关怀、特色文化、发展评价、运行模式、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加快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温馨村小“升级版”,重点打造有情怀、有故事的县、乡、村三级温馨村小167所。


投入标准方面,坚持财政投入向薄弱地区、乡村学校、弱势群体倾斜。市、县政府按照每所村小10万元标准,不断扩大温馨村小建设规模。乡村学校、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重点提升村小办学条件,达到或优于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师资力量方面,优先关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树立一批热爱乡村教育典型。情感关怀方面,从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关怀教师生活和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全县村小贫困生、离异子女、留守儿童、孤儿等9类特殊群体学生统一建立档案,为575名村小留守儿童找到“代理妈妈”,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学校的关爱。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9期)


13.天水秦安陇城镇:


“园区+走教”探索乡村教育新路径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位于大山深处。教师和学生的外流使山村学校陷入布点多、班额小、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资源短缺、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教育质量低的“恶性循环”。不少家庭甚至会因学致贫、因学返贫。为实现乡村教育资源的公平,考虑到陇城镇交通不便,村小撤并后学生上学路途远、安全隐患多等现实因素,秦安县决定采取“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思路,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


秦安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2900多万元,于2015年建成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11244平方米,分为住宅区、办公区和综合服务区3个区域的陇城教育园区。全镇小学教师资源用一张课表集中调度;4条走教线路,组长加组员的分工,确保园区“走教”良性运转;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教师固定走教,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巡回走教,探索解决学科教师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和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难题。


“走教”模式下,教师队伍逐渐稳定,还不断吸引着年轻教师加入,可以更好地钻研教育教学,相互学习借鉴教研成果,提升个人能力。园区23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36岁,近一半教师为本科学历。高学历、年轻化、理念新等成为园区发展的后发优势。“走教”改变着这里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兴趣爱好得到激发,行为习惯也好了,学生回流明显。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1日)


14.云南:


“五大举措”瞄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项目”是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0件惠民实事之一。云南通过层层压实属地政府政治责任、主体责任,把普及普惠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落实到各乡镇、各幼儿园,锚定普及普惠目标不动摇。


一是扩大资源总量,加快新建、改扩建小区幼儿园的配套建设工作。2020年底,云南已全面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鼓励农村小学举办附属幼儿园(班)。支持社会力量和农村小学利用闲置校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学前教育建设项目等资源,举办学前三年混龄班、附属幼儿园,纳入县、乡两级统一管理。全面规范“无证园”办园。积极支持幼儿园招收小小班。二是加快公办幼儿园的政策落实。2020年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达到每生每年600元。三是支持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落实《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工作》奖补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分别按每生3000元、1500元、2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四是落实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五是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加强园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来源:人民网,2021年5月18日)


15.江苏昆山:


提升教育融合度,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江苏省昆山市连续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与新昆山人的付出密不可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在“两为主”原则基础上,昆山做到了四个“百分百”:100%的公办学校招生入学实现“零择校”;100%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纳入入学准入学校;100%的空余学位用来吸纳非户籍学生;100%的招生计划对接录入学籍系统。


昆山通过创新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组建教育集团、实施民办教育奖补政策等措施,实现随迁子女就读“基本兜底”的同时,让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共享优质均衡教育。2019年至今,昆山陆续组建25个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示范效应,推动薄弱学校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快速提升。不管随迁子女长大后是否留在昆山,昆山都提供优质适切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及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蓄力。为此,昆山中小学一方面紧抓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习惯养成不放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家委会等方式引领家长的育儿理念。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4月18日)


16.北京:


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


北京市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根据轮岗市级政策指引,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3个维度。城区着力完善学区及教育集团改革,推进跨学区交流轮岗。重在优化学区及教育集团结构,努力实现区域内全覆盖。从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推进全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北京首批确定东城区和密云区为干部教师轮岗试点区,2021年底全市还有6个区加入试点。


强制性、大面积的教师轮岗被认为是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最强措施,能有效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同时必须重新建立学校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机制,建立一个跨越学校、有一定普遍性的教师评价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8月26日)


17.哈尔滨新区:


能上能下让校长教师动起来


2021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面向全国遴选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为了实现“人招得来,更要用得好”,哈尔滨新区建立校长竞聘制、校长职级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极大调动了中小学校长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在教师成长方面,哈尔滨新区强调专业化培养。“英才”专业素养培训项目、“无边界”跟岗研培项目、“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项目等,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总量超编、结构性缺编,是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哈尔滨新区下大力气实施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提出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原则,建立考核退出制度。如今,从身份管理过渡到岗位管理,“学校人”正在变成“教育系统人”,突破了教师管理和交流轮岗体制上的障碍,实现了教师队伍校际配比均衡、区域整体优化。


哈尔滨新区还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通过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双走校制”、骨干教师柔性流动、特需教师靶向配送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23期)


18.深圳:


强化政府责任  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基础教育学位压力巨大,民办义务教育有效缓解了人口激增和学位紧张的矛盾。深圳市也在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办学质量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2021年8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对“推进民办教育规范提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对标国家民办教育改革部署,结合深圳民办教育发展实际,以民办学校分类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民办义务教育规范提质。


深圳市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健全超大城市基础教育学位保障长效机制;制定民办中小学校分类登记实施办法,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改革;全面加强民办学校治理;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优化民办学校内部治理运行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重要事项决策机制;健全民办学校教师保障和培养体系;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劳动、聘用合同备案制度,建立民办学校教师工资指导标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构建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督导评估等方面的公民办协同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2月7日)


19.四川:


强化专项督导  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政策落地落实


四川省不断优化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优先足额安排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按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四川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从专项督导过程管理入手,进一步严格专项工作通报、约谈和督办制度,切实履行教育督导职责,有序做好专项督导工作。坚持“以明查促整改、以暗访找问题”的工作思路,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专项督导组,对差距较大的6个市(州)政府逐一实地督导,对自查落实进展缓慢的8个市(州)政府进行督办;组织3个暗访组,对涉及有教师举报的6个县(市、区)落实政策情况进行暗访。建立健全各地工作月报告、省级月通报制度,通过晒进度表、亮成绩单等方式督促推进。督促各地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保障政策落地落实。坚持每周对各地自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适时进行督促。强化问题通报,对暗访发现的谎报瞒报虚报公务员奖励性补贴、对教师举报问题核查处置不力等各类问题的有关区县予以全省通报,力求“通报一案,警示一片”。对工作进展缓慢、收效甚微的2个市(州)、6个县(市、区)政府约谈督办。


目前,全省183个县(市、区)基本建立了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政策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了广大教师工资待遇。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20.福建:


深化督导改革  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福建省不断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运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等督导抓手,督促政府管好教育、指导学校办优教育、引导社会评实教育,有力保障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福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对县级政府实施“两项督导”制度,即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及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自2018年开展对市督导以来,福建逐步构建起省市县乡逐级全覆盖、跨级重抽查、本级促协同的督政体系。坚持将贯彻落实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学前教育普惠率和公办率、学生营养餐费及补助管理等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落实情况与督导结果等级挂钩,对落实不力的在核定督导结果时下调等级。二是向全社会发布2019年、2020年开展义务教育学科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并就质量监测结果逐项向各地市作出解读和指导。2020年,福建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科学、道德与法治等3门学科质量监测结果报告,系省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在全国首个公开发布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三是培育首批省级教育督导智库,举办了首届福建教育督导高峰论坛。


经过一系列改革,福建省教育督导专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各级责任督学对全省中小学校实现全覆盖,在推动“双减”“五项管理”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21日)


学校案例(20个)


1.复旦大学附中:


一体化培育“宣言精神”忠实传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大中小全学段的办学优势,构建富有复旦特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用好上海市以及复旦大学的红色资源,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植根学生心田,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


学校依托红色资源成立了“望道”党史研习社,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向基础教育辐射,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育人一体化工作之中。


中学大学结对建强思政课主阵地,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学校思想政治教研组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结对共建,依托“三集三提”(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机制,开展集体备课。通过说课评课、互学互鉴,提升教学组织水平、学情把握能力和跨学段衔接意识,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接地气”“有底气”和“长灵气”的思政课堂。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19期)


2.井冈山小学:


党史学习教育为新时代少年“培根铸魂”


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坚持“井冈烙印、家国情怀”的育人方向,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党建+红色德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名片。


在师资队伍方面,学校强化教师党史学习教育,注重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和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学习,接受井冈山精神洗礼,建设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对接市内相关单位,邀请井冈山市委党校、井冈山干部学院等院校、机构专家到校做兼职党史学习教育教师。学习体系方面,学校编写系列红色校本教材,强化红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设“红色德育七个会”系列活动,利用各种节庆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了一个兼具创新与实操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体系。在课程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了红色讲解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开学第一课以及中队建设思政课,打造了系列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课程,让孩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锤炼思想,坚定信念。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19期)


3.镇海中学:


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特色思政课建设,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镇海中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学校充分利用“英烈伴读”的独特优势,用坚定的红色信念铸造学生的“思想”堡垒,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学校以“大德育”统领入学“第一堂课”、在校“每一堂课”、离校“最后一课”等“红色三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入学“第一堂课”,不仅学校教师宣讲党史国情,还邀请老革命、老红军、时代先锋人物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和价值取向。在日常教育中则以“海防重镇的历史演进”“近代抗侮护国战争史实”和“党建星火传承”为主线,融合高中政治、历史、地理教学,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嘱托在这里变成现实。学校10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同时以班级为单位认领便民志愿岗、助老爱心岗等,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对话榜样人物、调查社会生活、建议民生发展,在融入社会生活中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1年3月31日)


4.盘锦魏书生中学:


作业,从“自留地”到“自助餐”


辽宁省盘锦市魏书生中学从2011年开始作业减负增效改革。最初是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魏书生的“定量作业”法,每天语文、数学、英语所留作业量都不许超过一页B5纸,其他科目的作业要当堂完成。之后,为了普遍提升教师留作业的水平,学校为每位教师精心挑选了5本以上的练习册,教师在其中去粗取精,把许多套习题精简为一本的量,他们称之为“有效作业”。2013年开始作业分层探索,把作业分成了必做题、选做题、自选题、错题纠正四个部分。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要做的基础题;选做题以综合运用为主,体现层级性,不同的学生可选易、中、难不同层级来做;自选题注重拓展,体现弹性和个性化,是学生的“营养加餐”;错题纠正相当于错题本。学校规定每一科的所有这些项目都不许超过一页B5纸。2014年学校把“自助餐式”有效作业积累起来,印成了“有效作业本”,每年不断补充和完善新的内容。2019年,学校逐步探索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开始布置体育作业、劳动作业和社会实践作业任务清单,其中的劳动作业已经坚持了20多年。


提升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是教学走向精细化的重要表现。魏书生中学很早前就开始体恤学生的辛苦,用制度控制作业总量,又用压缩多本习题集的办法精选习题,最终做到作业分层,体现了作业改革的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5月19日)


5.南海外国语学校:


人人都有一项健体专长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新路径,以“一项健体专长”为抓手,催生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彰显体育育人实效。


一是坚持体教融合。围绕“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体育目标,通过多种策略增强学生健康素质、提高竞技水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坚强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二是坚持面向人人。过去,学校体育工作往往注重培养竞技型体育人才,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注重全体学生学会、勤练、常赛。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学校在实现6000多名学生体育素养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因材施教。开设30多门选修课(击剑、篮球、橄榄球等每周一节)供学生选择,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建健体小组、推行健体导师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并形成“一级(年级)一品”的健体样态。


如今,学校健体教育越来越完善,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更加强化,学校火热的运动氛围和赛事挑战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整体身高显著增加,2019年国标测试结果显示,1-9年级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从2390增加到2976,营养不良人数、超重人数占比不断降低,占0.11%。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11期)


6.幸福河小学:


全流程帮助学生科学“躺睡”


针对学生睡眠不足的现状,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幸福河小学利用中午休息安排学生40分钟午睡时间,同时以“躺睡”方式帮助孩子尽快进入深睡眠状态。


学校将午睡时间定在12:30至13:10。为提高午睡质量,学校安排了前后各5分钟的准备阶段和睡后阶段,让学生放松精神和整理床铺等。在场地方面,学校将图书馆等宽敞的综合教室作为午睡场地,让“躺睡”有了保证。“躺睡”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得到充足的睡眠。为此,学校坚持上午第一节课不早于8:30,精简回家作业,从根本上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


在制度方面,学校通过“一章一册一评”评价激励学生,培养午睡习惯。“一章”指幸福健康章,发给午休中自我管理较好的学生;“一册”指《家校联系册》,家校合作帮助学生达到睡眠时间;“一评”指期末特色班级和学生个人评比,将学生健康纳入个人评价中。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


7.东北师大附小:


“双减”从加强学生课堂体验开始


“双减”政策的一个核心要义是“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减少无效、低效教学行为。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提出“有根源、有过程、有个性”的率性教学,强调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立足情境/具象、操作/体验、对话/省思三个关键点,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从一般到个别的知识归纳过程。教师的教学要努力思考学生会有怎样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个性化建构。这种课堂要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的交汇点,要具体可感,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形成与学生的对话。这样的课堂也需要辅以学生感兴趣、情境化、基于问题解决的高质量作业来完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在作业质量上做“加法”,数量上做“减法”。为此,学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学校通过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让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加优异。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2日)


8.浑南九小:


双向选择绩效路径,激发办学活力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第九小学通过“一元考核、三个放权”激活教师、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一元考核”即绩效考核,“三个放权”即把用人自主权、部分绩效分配权、活动举办权下放给年级组长。该校的绩效考核,教师有8种获得绩效的路径,不同路径所对应的绩效不同,教师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路径,每月可以自由选择走哪一条。各路径的评价主体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权同意或拒绝教师进入这条路径,形成“被评价者和评价者双选”模式。进入绩效高的路径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否则将被该路径拒之门外。同时,教师可依据自身能力和工作状态,自主灵活调控每一时间段的工作总量,多劳多得。


这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把对教师的客观评价与教师的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两者都是激发教师积极性、提升学校办学活力的有效措施。


(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2021年11月25日)


9.北星小学:


制度赋能激发教师工作主动性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已经拥有了教师聘用权、薪酬动态管理权,为了更好激发办学活力,他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心下移,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制度的设计者、重要工作的共议者。二是项目管理,学校把一些临时性与创造性较强的工作整合成项目包,在明确权责后,供教师根据个人意愿自主申报,并组织相关的项目组。教师高度自治,平等协作。三是团队评价,学校采用团队捆绑式评价方式,促进教师间建立合作式同事关系,在学科组和年级组两个层面构建学习共同体,如果团队优秀,那么个体优秀的名额也更多。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捆绑起来,赋予学科组评价权,团队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相信教师,在明确责权后放手,通过自主申报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团队捆绑式评价,这些措施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激发了主动性、加强了协作关系。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9期)


10.七宝中学:


整体创建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场


上海市七宝中学力求系统化、整体性进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一是激发学生的志趣与学习动力,让学生明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二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学校制定评价指标,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研究答辩”等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等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研究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的导向作用。三是营造浓厚的学校创新文化氛围。让每一个节日活动都充满“人文、研究与创新”的元素和韵味,让学生在创意设计、组织执行、自主合作、沟通协调、个性表达等方面都得到历练与提升。学校100%的学生参与了研究性学习并完成了至少1项课题研究,课题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衣食住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


七宝中学在学生品质、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注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完整生态场。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6期)


11.中央路小学:


“拆客空间”科技教育创新实践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自2018年起,在高校专家启发引领下,开始了“拆客空间”项目研究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类以“拆东西”为主要教学行为的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学校为此确立了不少题目,一般课程都有7个环节:共情(情境设置),溯源(学生猜想被拆物的原理),拆解,明晰(阐述拆解后拥有的新见解),重构(同原理动手仿制自己的作品),改进(让作品更优秀),发布(一般是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作品)。学校的拆客空间项目不只是在科学领域,还涉及数学领域、语言领域、劳动领域、社会研究领域、艺术领域,被拆的东西一部分来自日常生活,如不倒翁,也有一些不是具体的“物件”,如通过上述过程“拆解”摄影、美术、音乐作品……


这项创新顺应了某些淘气孩子的“特殊需要”,也表明了教育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各种不符合成人行为规范的儿童行为,我们或者禁止,或者可以把它发掘出来加以合理化、规范化,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月20日)


12.河西镇中心小学: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河西镇中心小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价值与积极性。首先,他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把数学的价值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有用: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统计用水、用电、用塑料袋的情况,甚至可以帮助安排早餐……这样的数学当然要学!其次,学校还强调要使学生经历通过某个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并给予解释、证明的全过程,体验自主思考的乐趣;在课堂组织上,学校更提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心灵碰撞、情感交流、认识升华且充满情趣的成长摇篮;正确运用激励和错误处理手段,也是保持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重要一环。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通过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好玩的,并始终维护这种积极情感,这时学习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主动愿望。


(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4月28日)


13.大城学校:


从大自然中收获真正的知识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开展“耕读教育”。河南省武陟县大城学校基于学校耕读园,不断寻找劳动教育的空间,并将之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一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利用各种植物的不同生长状态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三是结合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是借助植物生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借助劳动中同学之间的各种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六是结合学生自主管理责任田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从劳动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在生活中“耕读结合”,让“耕读文化”在学校传承。


大城学校教学楼后随处可见老师带着孩子忙碌的身影。开垦、松土、种植、施肥……地里的“小生命”逐渐多了起来:蔬菜苗、花草苗、花生种子等,俨然一个种苗市场,琳琅满目。孩子积极性很高,总是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去种植,害怕自己种植的作物会受到伤害……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遵循天道,顺应天时”的生态种植理念,开始懂得分享、乐于为大家提供帮助并在其中获得快乐。


(来源:光明网,2021年6月25日)


14.滨江小学:


六年学会十二道菜


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围绕“六年学会十二道菜”劳动教育目标,开发了适合儿童天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厨艺,以制作美味食品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信心和合作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十二道菜分别为一年级的水果沙拉、凉拌豇豆;二年级的炒时蔬、番茄炒蛋;三年级的泡菜肉丝、木耳肉片;四年级的麻婆豆腐、回锅肉;五年级的宫保鸡丁、水煮肉片;六年级的土豆烧牛肉、排骨冬瓜汤。学校从课程目标、体系、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保障措施等方面编写了课程实施纲要;根据课程目标和纲要,编写了厨艺读本。学校还建成了专门的厨艺工作室,配备操作间和展厅。将厨艺课纳入学期教学计划,每个班级每学期上两次厨艺课,每次2课时,由正、副班主任上课。厨艺课分为:课堂讲解—动手实践—展示交流—课后反馈四个环节。这门课程被评选为重庆市沙坪坝区首批精品课程。


滨江小学找到了一类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程,它切近生活,有实用性,有一定的趣味,通过确立十二道菜的内容,让这类教学变得更具可操作性,课程也变得系统、明晰且能够很好地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9期)


15.清华附小:


以评价改革撬动育人方式变革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围绕“让儿童过好每一日校园生活”,进行“日—周—月—年”有序循环的“过程数据+关键事件+榜样引领”长周期、系统化的评价改革。


一是变结果评价为基于提高质量的过程评价。聚焦课堂和课后“双育人”,指向学科素养,进行归因分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全景式的数据采集,形成有针对性的诊断,引导教育教学指向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一日蹲班”进行全天候学生一日生活观察,通过常态一日的班级育人团队、每周一日学校管理团队及定期外部支持人员三维度协同推进诊断与反馈。二是强化在过程中达成“全面的个性发展”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的评价。明确全面发展的“个性”诊断是关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其兴趣、思维、情感等进行实时跟踪、记录,借助技术评价工具进行有效诊断与针对性反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如用好每年级一册的“成志护照”,将学生在水木秀场、电视台、少代会等多种平台上的展示进行记录,累计兑换“校长奖”,适性扬才,释放特长。三是以学生的长周期成长为导向,形成“课堂、课后服务、作业质量”育人过程与评价的一体化。如将六年成长目标细化到学段,再到学年、学期、月、周、日,研制表现性评价方式,学生自主记录、同伴互评,通过班级公众号、学伴小组群,对儿童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发展性见证。


学校以评价改革撬动育人方式变革,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5期)


16.紫琅一小:


“内容、维度、形式、对象”全方位评价变革


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小学学业质量绿色评价”项目“知—智—致”三维评价体系,贯彻“五育并举”基本理念,测评内容由学科知识走向综合素养,测评维度从基础走向优长,测评形式由书面走向现场,测评对象由个体走向团体。该项改革2019年开始实施,理念上与“双减”政策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主要做法如下:在测评内容上坚持学科+综合。各学科知识整合融通,测评学科无主副之别。合作项目实现跨学科素养展现。在测评维度上坚持双基+优长。“双基”体现在“知”与“智”两个层面。“知”指学科基础,“智”指学科品格。“优长”体现在“致”的层面,即学科生活。旨在通过多项目测评,更全面、精准检测学生已有学科素养。在测评对象上坚持个体+团体。分科项目均是检测个体,进行素养评价。综合项目以完成任务单为目标,进行项目化测评。组内分工合作,充分展现每个检测个体的“结伴水平”。在测评形式上坚持书面+现场。“书面检测”重在对学科基础的检测。“现场检测”重在对学科品格与学科生活的检测。


这一评价制度变革是全方位的,也是“课程-课堂-评价”一体化的改革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


17.海宁高中:


着力师资建设,探索县中脱困路径


浙江省海宁高级中学以师资建设为着力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探索摆脱县中困境的可行路径。一是设项目重奖优秀教师,如30年教龄奖、特别奉献奖、终身成就奖和最美海高人等,以教育情怀熏陶培养教师。二是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深化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鹃湖之春”学术论坛,开展教学公开周、名师课堂教学展示、青年教师话教学等微型讲座,邀请高校专家、特级教师到校交流指导。三是以多元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精神风貌。深化中高级职称评审改革,逐步完善中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方案,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四是完善县管校聘等人事制度改革,使人岗相称、人尽其能,以缓解走班选课模式下学科教师的潮汐现象。五是以学校发展性考核指标作为参考,实施教职工贡献积分制,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年度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师资建设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要落实在学生发展上,而县中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可以通过“强师”得到相应的缓解。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5期)


18.金陵中学: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


面对家校社在某些方面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掣肘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的问题,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通社会共育桥梁,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最优化。


一是影响家长观念,促进学校家庭良性互动。学校“之本学堂”提供丰富的家长学校课程,包括“怎样帮助孩子规划人生、设计未来”等必修课程,也包括“高中三年里至少陪孩子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去一次旅游)”等选修课程;定期组织“钟楼漫谈”家长沙龙,邀请家长就热点教育话题展开研讨,在思维碰撞中达成理念共识。二是提升教师智慧,加强教师家校共育能力。定期为全校教师开设相关课程,“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教育”等专业性课程提高了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三是完善学校课程,提高学生社会行动能力。每年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各行各业;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组织模拟招聘会活动,由家长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担任模拟招聘官员,学生制作简历、现场面试选择心仪单位,并到录用单位见习等。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多维学生成长空间。积极利用周边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联合开发环社区课程,如与江苏省邮政局、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联合开发参观、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8期)


19.高村小学:


为困难家庭配备“家庭教育指导师”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小学拥有来自全镇46个行政村的123名学生。学生相对分散,家长要到学校参与家长学校的活动,面临距离学校远等实际困难,同时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比较缺乏,迫切需要科学引领。学校整合资源,推出四种家长学校新模式。


一是开设空中大课堂,让全体家长“学有所教”。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和钉钉群,开展“每天10分钟”群内读书,“每周一推荐”微信推送,“每月一节课”钉钉群家长会,为家长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资源。二是开设村委会小课堂,让隔辈抚养人“惑有所答”。学校推出“走村入户话育人”志愿服务活动,安排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的志愿者利用村委会的场地对本村、邻村有需求的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亲子关系指导,主讲教师根据不同家长的育儿困惑安排课程内容。三是开设庭院学习场,让亲子关系“行有所导”。选择安静、宽敞的庭院构建庭院学习场,帮助参与家庭改善亲子关系、学会经营婚姻、学习如何做父母等。四是推出炕头小话吧,让困境家庭“弱有所扶”。为解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与“校园妈妈”一起适时登门拜访,与孩子的抚养人一对一交流,让困境儿童得到针对性帮助。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推荐)


20.南充高级中学: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及时发现心理危机


这是一所有着1.2万余名学生的大学校,每学期有600余人次接受心理咨询,每周每位教师要为3-5名学生做咨询。学校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模式已经陷入瓶颈,许多孩子到心理指导中心时可能已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2015年,学校心理教师以同伴教育、朋辈心理辅导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探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选拔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协助老师及时收集班上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个别同学的心理危机,对其进行疏导、朋辈咨询或者及时上报异常状况。这个机制至少已经成功发现了一起学生自杀事件,并及时挽回了学生生命。班级心理委员已成为学校心育网络重要的“神经末梢”。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波动较大,他们中很多人与父母、老师缺乏沟通的渠道和习惯,心里话更愿意跟同辈好友讲。如果家长和老师没能及时观察到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心理委员制度值得重视。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月26日)